长大后,我们才明白:
人与人之间的情感,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。
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,
有爱、有怨,也可能有一丝难以启齿的恨。
这三种情绪交织在一起,
构成了成年后我们对父母最复杂的情感底色。
小时候的父母,是天、是地、是无所不能的神
那时的我们,眼里的父母伟岸又全能:
他们说的就是对的,
他们做的就是好的,
他们在,就有安全感。
我们爱得单纯,爱得简单。
拿到糖果第一时间想着分给爸妈,
受了欺负第一个念头就是找他们撑腰。
那时候,爱是纯粹的,世界是明亮的。
长大后,我们才开始看见父母的“缺点”
慢慢地,我们发现:
父母其实也普通,也平凡,
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“无所不能”。
于是,怨意悄悄生根:
为什么我家的条件不如别人?
为什么他们不会引导我?
为什么他们不懂时代、不帮我规划未来?
小时候父母不参加家长会、不关心成绩;
上大学没人送、工作没人指导;
遇事想依靠时,却只剩自己硬扛。
于是,更多的失望与怨怼在心里翻涌——
甚至在某些瞬间,生出“恨意”:
“如果他们再有能力一点,我是不是就能更轻松一点?”
有了对比,才生出更多委屈
结婚后,弟弟也娶妻。
看到弟媳的娘家父母为她争取、护航,
看到她嫁妆丰厚、衣食无忧、任性洒脱……
再回想起自己当年出嫁时,
父母送的20条粗布床单、10床沉甸甸的棉被,
被婆婆当成笑谈在外头说与人听,
自己却连个回娘家的落脚点都没有。
那一刻,羞耻、委屈、愤怒,一起涌上心头。
忍不住想:“是他们的落伍,让我成了别人的笑柄。”
原来,不是父母不爱,而是他们也有局限
年纪渐长,才慢慢明白:
我们眼中的“遗憾”,
是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给与。
他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智慧和资源,
但他们从未吝啬过自己的全部。
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
一床手工缝制的棉被,
是他们认知里的“最好”。
我们苛责的,不是他们的错,
而是我们未曾理解的那份局限。
真正的成长,是学会和父母的“不完美”和解
是的,他们可能不懂表达,
不善引导,不能托举我们飞得更高。
但他们用尽一生,只为给我们遮一方风雨。
他们不是理想型父母,
但他们是“用尽能力”来爱的父母。
我们这一生最大的教养,
不是挣钱、不是成功,
而是能在成长中慢慢学会:
原谅父母的不完美,感恩他们尽力的爱。
写在最后
父母子女之间,这一世的缘分,
是用来相亲相爱的,不是用来相互责难的。
如果你心里也曾有怨、有刺,
请试着站在父母的角度,
看看他们那一代人能为我们做到的,是否已是极限。
教养,不只是对外的温和,
更是对内的释怀与理解。
愿你我,都能放下过去的成见,
在理解中重拾亲情,
在人生下半场学会温柔以待。
关注【吴钩随笔】,陪你一起疗愈过往、修复关系、活出清醒和解的人生。
上一篇:查看个股板块对投资有何帮助
下一篇:没有了